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1%、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一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立梁架柱。出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4×4”重点方向;大力推进“4+4科创工程”,有力开展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深入实施“智赋万企”行动,聚焦强链延链补链扎实推进重大制造业项目建设。二是优质企业群体培育壮大。持续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万千百”工程,全省工业千亿、百亿企业分别达4家、50家,8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5家企业位列“全球工程机械50强”。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6家、省级1787家。新增规工企业2066家,规模工业公司保持在2万家以上。三是优势集群实力持续增强。4个国家级集群加速向世界级迈进,三一集团、山河智能在南非打造总部基地,新一代商用磁浮3.0列车发布问世,中小航空发动机型号谱系进一步拓宽,自主可控计算系统优势升级。新增5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四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突出高端化,推进制造业“三品”工程,认定标杆企业80家;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家,数量均居中部第1位。加快智能化,新入选国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揭榜单位13家、优秀场景42家,新增智能制造企业940家。促进绿色化,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77家,居全国第4位、中部第1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5%,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技术创新高地取得新突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达117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41%,均居全国第9位;高新技术企业净增超2000家,总数突破1.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万家,增长70%;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00亿元,增长超过50%。一是五大标志性工程建设成型起势。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近8000家,“4+4科创工程”取得重大科研成果58项,湘江科学城7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落地(在建)项目97个,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布局建设马栏山实验室,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达5家。二是科学技术创新策源能力明显提升。推进144家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200家平台培育,重组获批4家、新建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1家。三是攻克了一批产业链“卡脖子”难题。连续三年部署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47项;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190个,在量子科技、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布局“揭榜挂帅”项目12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1个。四是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有力加强。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遴选支持各类人才1118名、团队90个;144人获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支持,同比增长33%;8人入选国家杰青,创历年新高。五是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新建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县市区、行业工作站82家,新增11家国家级孵化器,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6家,首次在13家企业组织创新联合体试点工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
(三)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激发新动能。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协同推进,以改革开放赋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一是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系统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湖南银行、数字湖南公司、港航水利集团组建运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序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国有“三资”清查、处置和管理改革盘活了一批存量资产。二是外贸质量显著提升。全省生产型企业出口增长6.7%,本省货源出口占比提升至70%以上,蔬菜出口首次突破百亿元,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分别增长43.7%、44%,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28.5%。全省进口首次超2000亿元,达到2165.6亿元,增长14.6%,增速居中部第1。全年对非贸易额556.7亿元,继续保持中西部第1位、全国第8位。三是内联外引提质增效。成功举办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约项目120个、金额103亿美元。“港洽周”签约省级项目117个,投资总额902.3亿元。四是开放平台支撑增强。湖南自贸试验区形成第二批制度创新成果37项,其中全国首创16项。中欧班列(长沙)共发运1115列,“湘粤非”铁海联运、怀化东盟班列开行数量增长127%、201%。对俄罗斯、香港直航稳定运行,累计开行国际全货运航线条。
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同向发力,推动“发展六仗”仗仗精彩、整体出彩,取得了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实际效果。
经济增长主动仗成效明显。聚焦“主动”发力,紧部署、抓调度,出政策、提信心,抓项目、优服务,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在一季度和上半年“数有波动”,在第三季度逐月回升,呈现“前低、中稳、后升”态势,全年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总量突破5万亿元,增长4.6%。一是前瞻性加强调度,多次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视频会、专题会进行调度,建立经济运行监测“四个一”(设立一个专班、确定一个行业监测样本、建立一个统一数据库、形成一个分析报告)工作机制和重要指标、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园区调度协调机制,推动经济持续恢复。二是创造性落实政策,深化落实中央稳住经济系列政策和接续措施,针对性出台“稳增长20条”“促消费20条”“文旅振兴20条”等一批稳增长政策措施,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三是持续性推进项目,年初突出重点项目铺排布阵,年中重点抓重大活动、湘商回归,年末抓进度落实,集中开工115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221亿元,337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资本预算的124%;湘商回湘投资新注册企业1360家,增长42.7%, 项目累计到位资金5915.2亿元,增长32.2%;接待游客、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3.28%、81.28%。四是针对性强化保障,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0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410亿元,新增国债456亿元以上。设立3000亿元年度融资专项。召开全省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会,609个项目达成合作。
科技创新攻坚仗活力四射。建立“一盘棋”省市县同题共答机制,坚持“一季度一主题一清单”,扎实推进四大攻坚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分别由全国第12位、第7位提升到全国第9位、第5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国家级创新型县(市)数分别居全国第9位、第3位。一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突破“卡脖子”难题,引领带动产业创新。2023年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突破19项关键核心技术,体系化布局科研攻关任务,取得世界首台可变径斜井岩石隧道掘进机“天岳号”等17项“首”“最”字号重大成果。二是创新成果转化攻坚行动畅通创新链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湘高校、科研院所经认定登记技术合同在本省转化占比超50%;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3万家,同比增长超70%。为6500多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贷超170亿元,推动13家战略合作银行为近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投放贷款超5000亿元。三是创新平台建设攻坚行动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化能力。“4+4科创工程”取得了镉低积累水稻、耐盐碱水稻等国内国际领先重大科研成果58项。新增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四是创新人才强基行动引培“三尖”创新人才,不断擦亮科技湘军品牌。实施芙蓉人才、院士后备人才教育培训等人才项目,首次实行专家荐才,9名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38名湖湘青年英才通过院士专家免于评审、直接推荐产生。2023年,我省新增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动能澎湃。突出“四个一流”,推动75项年度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一是改革创一流,开展国有“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三资”盘活总收益超千亿元。推进能源领域价格衔接改革,修订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深化融资贷款改革,以“湘信贷”为支撑的全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551亿元。完善财政金融协调联动机制,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度提高。二是开放促一流,湖南自贸试验区推出一批制度创新举措,“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市场化升级新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湘粤港“跨境一锁”快速通关模式等被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向全国推介;与8个直属海关合作推进“组合港”通关、多式联运监管,首创“进口转关货物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审价新机制”在全国推广;推进“区港联动”改革,实现省内3个开放口岸、5个综保区、23个监管作业场所无缝衔接、功能叠加。三是服务强一流,全力打造“湘易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好审批服务‘组合拳’,助推投资项目‘加速度’”赢得企业好评点赞,获评全省首届服务企业群众“十大”典型案例。出台“民营经济30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六个一”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典型案例推介。强化央企对接服务,推动与8家央企签署框架协议。四是法治护一流,开展涉企执法司法提质增效、依法打击治理侵害企业合法权益行为、优化经济领域政法服务专项行动,从打击治理、惠民便企、提质增效“三个维度”系统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276件,监督纠正涉民企违法立案7400余件。设立涉企控告申诉案件办理“绿色通道”,办结案件503件,解决企业困难问题328个,化解涉企矛盾纠纷217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长沙、郴州、永州、浏阳4个城市入选国家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
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攻城拔寨。守牢防范系统性风险底线,推动风险排查、预警、处置“三个全覆盖”,超额完成累计化债任务,提前完成“保交楼”考核目标,实现政府债务风险“零爆雷”、金融风险处置“零震荡”、房地产风险“零新增”。一是工作专班早谋划。制定政策、项目、任务3张清单,明确4大主题,完成40项重点任务,出台30余项风险防控政策。二是源头管控早介入。优化调整资产金额来源评估办法,分类分档提级审核市县重大政府投资项目,深化违规举债虚假化债专项监督,有效发挥震慑作用。举办加强财政管理严控债务风险等财政业务培训班29期,培训4.4万余人次。三是动态监测早预警。常态化监测债务数据,定期开展风险预警;摸排涉非涉众风险隐患主体,运行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健全自然灾害风险会商制度,全年共发布预警专报600余期、预警信息1.2亿人次。四是多措并举早化解。成功争取中央支持,新增专项债券限额1410亿元,支持近900个项目落地见效。用好国家“保交楼”专项借款资金,统筹省内资源撬动金融机构贷款,倒排工期推动项目交付。五是精准拆弹早处置。梳理排查“半拉子”工程,推动项目全部启动处置。开展房地产信访维稳集中化解专项行动,创新实施“四方见面沟通”等机制,现场督导化解信访矛盾。
安全生产翻身仗固牢底线。聚焦“翻身”这个关键词,深刻汲取“4·29”事故教训,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全年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44起、死亡1318人,同比分别下降6.3%、7.5%,其中较大事故11起、同比下降8.3%,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大事故起数“三下降”,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一是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全面实施专家诊查、行业互查、企业自查、曝光明显问题“三查一曝光”硬举措,集中整治大型综合体、“九小场所”火灾隐患,专项排查煤矿瓦斯和水害重大灾害,持续打击烟花爆竹“四超两改”,扎实推进道路交互与通行、燃气、危化、工贸、自建房等行业领域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排查重大隐患4.51万个,完成整改4.24万个。二是深入推动依法治理。聚焦“九大领域”,强化“打非治违”,狠抓城市公共安全,省安委办持续开展监管执法季度排名,办理“行刑衔接”案件153个、“一案双罚”案件187个。特别是坚持问题导向,每个季度拍摄一期警示片,曝光67个典型事故,聚焦问题、警示震慑,提高治理实效。三是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持急用先行,实施森林防灭火两年行动方案,推进基层消防站和乡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成立省应急航空救援中心;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整体推进,“电力助应急”取得积极成效,“铁塔哨兵”系统实现对接应用。全省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成功应对22轮较强降雨过程,未因灾伤亡一人、未出现重特大险情。
重点民生保障仗增添福祉。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0%以上。2023年,全省上下持续发力,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一是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乡低保、养老、医疗、义务教育、救助水准不断提升。二是就业保持持续稳定,城镇新增就业76.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位居全国前列。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连续7年开展“夏季攻势”,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居中部第1位,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5%、居中部第2位。我省在2022年度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位列优秀等级。
以“科学技术创新高地五大标志性工程”为引领,出台实施意见、20条若干政策和10条人才政策,全力推进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一是招引工作成效显著。举办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招商引智活动超过20次,已形成147个企业研发中心项目的三类项目清单,含新引进项目65个、扩能升级项目28个、现有企业新建项目54个,其中已落地(在建)项目97个,包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湖南分院、淡水河谷·中南大学低碳和氢冶金实验室、中国能建低碳智慧能源中部创新中心等3类500强企业项目30个。二是科创平台量质双升。“四大实验室”进入实体化运营新阶段,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开试,国家超算长沙中心获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积极对接国家实验室布局,争取TH实验室基地和TS实验室落户湘江科学城;与北京大学共建计算与数字化的经济研究院,推动中国工程院湖南战略研究院挂牌成立,快速推进星沙AI创新中心建设,全力争取中国科学院文化科技融合研究所在湘布局。截至目前,长沙市各类创新平台达2609家,其中国家级14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6家。三是“一城一区三基地”加快建设。湘江科学城“一轴两带六组团八片区”空间格局和科学技术创新及产业规划基本形成。中国航发中小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中车株洲所原创技术策源中心等项目初步确定选址。自贸长沙片区集聚区有序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国际人才港、国际金融港和三一科学城等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马栏山、科大金霞和大泽湖基地加快规划建设。四是产业赋能有力有效。长沙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顺利实施8个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19个市级“揭榜挂帅”项目和89个科技重大专项,攻克国产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8.61米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等52项关键技术。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发放68.5亿元。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获批,认定中试基地9家,在长高校“三技”合同成果本地转化率达49.65%。
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年完成投资453.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长赣高铁。正在持续推进初步设计审查修改,黄花机场站已开展主体工程施工。
2.桂新等高速公路项目。桂阳至新田段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6%,“两区三场”建设基本完成;桂东至郴州段正在办理可研审批前置要件,郴州至桂阳段已开工。
3.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33.8%,T3航站楼、综合交通枢纽、中轴大道工程已开展主体施工。
4.湘江航道及虞公港建设项目。湘江长沙至城陵矶一级航道项目已开工;虞公港集疏运体系及临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9%。
5.重大能源工程项目。15个子项目整体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8%,其中10个续建项目有序推进,5个新开工项目稳步推进前期工作。
7.骨干水利枢纽工程。犬木塘水库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52.8%,首台机组发电;大兴寨水库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00.1%。
1.岳阳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2024年1月3日开工,从前期准备阶段全面转入工程建设阶段。
3.衡阳建滔化工产业升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8.8亿元,烧碱生产装置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投产使用。
4.湘江新区中联先进智造基地。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3亿元,首开区项目挖掘机园区产线全线大全流程生产工序全面拉通投入生产;材料中心进入试生产阶段。
5.长亚迪和湘潭吉利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长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完成年度投资32亿元,2023年实现产值254亿元,同比增幅25%;湘潭吉利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完成年度投资50亿元,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建设全部完成,实现首批整车下线.三一株洲智造基地项目。开发2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其中已建成交付16万平方米,35家企业入园,17家投产。
7.邵虹基板玻璃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04亿元,建成12万平方米生产厂房、2万平方米功辅配套区和一条热端、一条冷端生产线,产品综合良品率稳定在80%以上。
8.涟钢冷轧硅钢项目。一期连退线日投产,常化酸洗线日投产,同步启动了二期工程建设。
9.望城德赛电池储能电芯项目。完成投资约8亿元,完成3万平方米研发中心建设,具备130余项材料测试分析能力,满足国内外各项标准。
10.宁乡楚天科技生命科学产业基地。完成投资33亿元,促成12个产业链关键项目在园区落地建设,研究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产品线升级及部分投产。
累计完成研发投入1.7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5%,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9项。
1.算力网络构建项目。构建交互式可视化的算力网络门户平台,已经在12个省市区27家科研机构及算力集群单位上线英寸碳化硅外延装备项目。发布最新研制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采用该设备生产的8英寸生长厚度均匀性小于1.5%、掺杂浓度均匀性小于4%、表面致命缺陷小于0.4个/cm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深远海超大功率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项目。突破深远海超大功率半直驱永磁发电机多场耦合设计技术,研制世界首台2.7MW双转子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
4.北斗时空安全装备产业化应用项目。突破北斗时空安全领域多场景时间同步、时空安全拒止信号生成等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北斗时空安全隔离装备实现示范应用,有力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时空安全。
5.氢燃料动力工程机械整车工程化项目。成功开发200kW大功率高可靠燃料电池系统样机、70MPa高密度车载储氢系统样机、中低容量高压储氢气瓶样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水稻耐盐碱和耐极端高低温新品种项目。创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镉耐盐碱抗逆、耐极端高/低温的高产、绿色、优质新品种。
7.超精密加工装备项目。突破光学铝合金镜坯近等温深冷锻造技术,形成超精密切削加工机床样机;建设完成超纯净熔铸中试线、光学微晶铝深冷锻造中试线,成功制备国产微晶铝镜坯。
8.丘陵山地适用高效智能农机项目。突破轮履复合技术、新能源技术、整机控制技术,研制出轮履复合混动底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制出仿形旋耕除草机、油茶林对靶植保机、烟田中耕除草培土起垄机等智能农机具。
9.动力电池高值循环利用项目。开发出退役电池高精度快速检测样机并完成测试,搭建退役电池循环全流程基础数据库。
10.高纯稀土金属靶材项目。研制的铝钪合金均匀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固化了合金化熔炼工艺,靶材精加工实验车间生产线已具备靶材后端加工能力并形成200公斤/年金属钪产能。
开展“智赋万企”行动,是湖南加快打造“三个高地”的有力支撑,是建设“数字湖南”的关键之举。2023年,全省上下抓实组织领导、应用推广、协调配合、督导考核、宣传推介等工作,以“智赋万企”助万企腾飞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建设了高水平的计算基础设施。全省总算力超5200PF,算力调度和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启动建设。组织实施“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首期)建设完成,中国电信中南智能算力中心投产运营。建成和在建规模以上数据中心51个、标准机架17.2万个。累计建成5G基站13.3万个,5G基站数量排名全国第8位。长沙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稳定运行,骨干网络省际出口带宽提升至61T,增加11.8T,网间流量总规模超30万TB。
湖南本土培育的国家级“双跨”平台达到2个,数量居全国第7位。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92个,全省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的工业设备超955万台(套)。推动中国信通院中南研究院、中国联通中南研究院落地揭牌,建立湖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生态供给资源池,支持全国优秀服务商在湖南竞相开展数字化转型落地服务。三是打造了高水平的数字产业集群。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两芯一生态”向“鹏腾生态”发展,湘江鲲鹏AI服务器、麒麟信安云桌面操作系统、深信服云桌面“瘦终端”实现产业化。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达2320亿元,增长15%以上。出台音视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和规划,推动“文化+科技”融合。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汇聚上下游企业3500多家,视频产业人才5万多名,加速构建音视频技术全产业链生态。全力打造北斗规模应用先行示范区,第二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成功举办,全省集聚北斗产业上下游企业500余家,北斗产业产值达到450亿元。四是培育了高效应的试点示范企业。新增13.3万家企业上云、1.3万家企业上平台,新建设智能制造企业904家、智能制造产线家“智赋万企”重点调度企业投入数字化改造资金97.16亿元。累计获评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6个,13家企业入选2023年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25家企业入选2023年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八、“三送三解三优”行动走深走实
主题教育期间,针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省政府组织各级政府及部门,联动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信心,解基层之难、解企业之难、解群众之难,优作风、优服务、优环境”行动,成立工作专班,精心组织实施,实行联动调度、闭环管理,得到中央第十巡回指导组肯定。一是
送”字当先,促市场之稳。打好“组合拳”,发挥政策效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推出政策“工具箱”,深化落实中央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细化落地湖南稳增长20条等支持措施。收集整理160项政策措施,形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三送三解三优”行动政策清单》。推行“政策找人”,精准推出“政策解读小推手”,以短视频录制、一图看懂等形式进行干货讲解,切实提升企业群众对各类政策知晓度。形成政策“及时雨”,推动政策尽享快享、顶格兑现,让政策红利尽快从“纸上”落到经营主体“账上”。二是“解”字发力,破重点之难。集中督办解决问题,落实一周一梳理、“集中式”交办,对问题台账化、清单化管理,做到挂账督办、对账销号、动态清零。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利用市长热线、企业专线、商协会、微信群,采取党政领导与企业家早餐会、周末茶叙活动、政企圆桌会议等方法,面对面、实打实推动具体问题化解。突出重点解决问题,聚焦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大民生实事,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帮助解决要素保障、行政审批、招标采购、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问题。三是“优”字贯穿,赋发展之能。以作风之优、服务之优、环境之优,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进”。持续优作风,坚持主动上门、靠前服务,以干部作风的大转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形成了江华县“五五”工作法、鹤城区“三项机制”等一批服务品牌。持续优效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优环境,深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推进涉企审批服务“一照通”改革,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试点,创新行政审批工作模式,全面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切实为企业“想在前、做在前、跑在前”。四是“制”字提效,筑长远之基。立足长远,举一反三。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信息调度、问题交办、督导回访等工作机制,实行“三单一报一总结”。着力优化政策措施,推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若干政策措施,切实提振企业信心。着力提炼工作方法,提炼固化好经验、好做法,将“专班式”推进、“联动式”调度、“闭环式”管理等工作模式,运用到政府其他重点工作之中,让“良制”更好促进“善治”。九、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启动部署
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为推动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省政府多次召开座谈会或专题会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出台《湖南省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纲要》,着力推动能源体系跨越升级。目前,全省电力总装机7018万千瓦,“风光”新能源装机占比31.6%、成为第二大电源,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一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2224万千瓦,清洁电量消纳占比居中东部第1位。
部署推进新型电力系统“三区三厅”建设,出台实施方案,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首创性、影响力、带动力的新型电力系统试点示范区。三是建立健全供需协同机制。坚持源荷双侧发力,推动源网荷储协同运行。新型储能装机规模266万千瓦。在建重点抽水蓄能项目规模1180万千瓦。率先出台充电桩峰谷分时电价,引导用户“削峰填谷”。四是全力提升智能水平。成立省级能源大数据平台公司,打造一批“源网荷储”聚合数字化平台。上线应用空间电力信息平台、新能源全过程建设管理平台,构建数字化时空管控新模式。十、加快建设五大国际物流通道、怀化国际陆港,实施港航资源整合
五大国际物流通道方面,2023年,中欧班列共发运1173列,连续3年超千列,居全国第一方阵;岳阳城陵矶口岸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0.16万标箱,新开通城陵矶至俄罗斯直航;湘粤非铁海联运共发运622列,怀化东盟班列共发运455列,湘鄂赣三省合作中老班列、“湘滇—澜湄线”班列均实现首发;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恢复国际客运航线万人次,实现国际货邮吞吐量6.02万吨,张家界航空口岸开通10条国际客运航线万人次。怀化国际陆港方面,成功开拓北部湾铁海联运以及中老、中越、中缅4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开通国际国内运输线条,开辟北部湾港、广州港、盐田港、湛江港4个主要出海口,内畅外联东盟、欧美等86个国家和地区,12个省份和省内9个市州货物集结分拨,吸引了西部陆海新通道70%的货物南下东盟,成为湖南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节点。
港航资源整合方面,出台全省港航整合和发展方案及支持政策,省港航水利集团、省城陵矶港口集团挂牌运行,全省28个1000吨级以上国有公用码头基本完成整合,“城陵矶港”统一品牌初步建立,城陵矶新港、长沙新港迈入“公铁水”多式联运时代。
1.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国家副主席韩正、马拉维总统查克维拉、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总统姆维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主席习夫人向中非妇女论坛发表视频致辞;全国政协副主席出席中非妇女论坛。53个建交非洲国家,非盟等12家国际组织,30个国内省区市,1700余家中非企业、商协会和金融机构参会,外宾达1700人、内宾超1万人,其中,部级以上嘉宾近160人。首次有9场国家部委主办的高端论坛,首次设立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果展、中非妇女创新创业成果展、湖南省企业“走出去”联盟展,首次权威发布中非贸易指数,1500家参展商、近1600类商品参展,较上届分别增长70%、166%。会期内中非各方签署合作项目或合作协议120个,累计金额103亿美元。
2.第二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王崧、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伍浩等20个部委领导和23家中央企业、部分头部民企、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院士专家代表共750人参会。签约或发布重大项目92个、总投资 502 亿元,省政府与中国星网、中国节能、中国电建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已成为广受国家部委、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认可的北斗行业盛会,放眼全球、服务世界的北斗应用国际合作平台,以及我省加快北斗产业发展和打造北斗规模应用引领区的闪亮名片。
3.全国民营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与标准创新大会。邀请52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47家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等400多家企业负责人参会,大会促成签约59个省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427.6亿元。
4.世界计算大会。邀请20位中外院士、1位图灵奖获得者等165位知名专家、企业家,在开幕论坛及专题论坛发表演讲161场、开展对线余所高校组队参加人机交互设计大赛。发布《先进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版)》等10项智力成果,启动鹏腾生态伙伴计划和湖南鹏腾生态创新中心建设,推出裸眼3D等十大“黑科技”榜单,专题展示昇腾AI产业、鲲鹏HPC气象预测案例等新技术新产品。
5.2023湖南—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洽谈周(港洽周)。期间安排“1+2+5+N”四大类20余场活动,800余名重量级客商和香港中华总商会、澳门厂商联合会等主要商协会积极参与。省级签约项目117个、投资总额902.3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35个(含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3个),工业制造业类项目74个,有湘商背景的项目72个、投资502亿元,占比均近60%。
6.互联网岳麓峰会。互联网领域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和企业家等500余人参加,聚焦湘商回归、人工智能、新材料、科技创新等热点,共商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擘画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美好未来。成功签约28个项目,总投资323.6亿元。互联网岳麓峰会已成为互联网行业凝聚共识、创新发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7.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作为2023年度亚洲最大工程机械展,展览面积超3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1502家,国际品牌参展总数达180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35家参展,33个国家驻华使团、国际组织、国际商协会、国际商务机构出席开幕式,60个国家的施工承包商、租赁商等2000余名国际采购商参会。累计观众超过35万人次,展会交易额536亿元。
郴州通过办会带动项目投资1068亿元,形成以筹办会议集中整合项目、资金、政策等资源要素,以旅游业促进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各地推进“1+13+N”办会模式,进一步形成了“一地举办、全省联动,一花引领、百景争艳”良好氛围。其他13个市州共推进重点文旅项目338个,总投资2064.7亿元。94个县(市区)举办或参与旅发大会系列活动,推进1307个文旅项目建设,总投资达3263亿元。各市州旅发大会项目建设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3.1万个、覆盖村庄692个;各县(市区)通过举办旅发大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6.8万个、覆盖村庄2199个。十二、计算产业发展迅速
发挥超算技术策源优势,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形成了以长沙、株洲为主要集聚区,以飞腾CPU、鲲鹏CPU和麒麟操作系统为核心,行业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六机七芯”等关键产品为代表,覆盖基础软硬件、应用软件、整机终端、系统集成和信息安全的产业生态。2023年,全省计算产业规模超过2500亿元。一是产业集群加快壮大。编制计算产业招商地图,大力招引链主型、生态型和专精特新企业,建成电子信息、大数据、北斗等产业园区29个,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汇集企业达1400余家,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跃升“国家队”,银河、天河超级计算机享誉全球,CPU/GPU/DSP/SSD主控等通用芯片国产市场第一,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国产市场占比超过75%。
创新能级加快提升。创建网络安全、车联网等国家级平台8个,培育省级工业网络站点平台64个,成立“四区一院一中心”,打造“两芯一生态”技术路线,湘江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三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连续四年实施“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布局建设世界计算·长沙智谷等100余个重点项目,开通运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中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湖南分中心建设,中部唯一、全国第五的大数据交易所投入运营。四是产业生态加快构建。颁布全国首个省级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先后发布数字经济、算力支撑、计算产业等专项规划,出台信息安全产业“10条”、信创人才“9条”等专项政策,汇聚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为代表的70余个高水平团队、1100余名高层次人才。十三、持续擦亮“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创新品牌
准确把握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新规律和新要求,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推进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一是以“湘易办”超级服务端为牵引,打造智慧便捷政务服务。超额完成“湘易办”建设升级民生实事“1523”目标,汇聚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事项超过1.7万项,汇聚电子证照202类,注册用户数超过3000万户。扩大“一码通”应用范围,打造“智慧文旅”“智慧教育”“基层服务”等综合专区,提升营商地图“三个总览”“五找”能力,扩大“跨省APP联盟”合作范围。
建设完善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湘易办”超级服务端“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专区主题应用场景,新生儿出生、入学、婚育、军人退役等23件主题式、套餐式场景应用“一件事”发布上线年全省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掌上申报办理量达3万件;中小学入学“一件事一次办”报名系统覆盖率达100%,新生线%,实现“线上报名、线上核验、线上录取”;军人退役“一件事”实施方案被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全国推介。三是以“一网通办”系统建设为重点,持续深化审批服务系统对接联通。全力开展“一网通办”系统对接工作,梳理核准政务服务事项近3600个,电子证照600多类,对接高频事项300个,充分保证业务办理事项在省、市、县、乡、村各办理层级事项要素保持一致,实现同标准、无差别办理。十四、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保交楼”工作位居全国前列
提前半年完成住建部要求的居民自建房隐患排查任务,全面完成初判存在结构安全隐患居民自建房评估鉴定。全省共排查居民自建房1444.9万栋,其中经营性居民自建房71.3万栋,非经营性居民自建房1373.5万栋。10350栋C、D级经营性居民自建房和26445栋C、D级用于自住非经营性居民自建房全部纳入整治库,为实施隐患分级分类处置提供了基础。二是“分类别整治”,消除管控存量风险。纳入整治库中的10350栋C、D级经营性居民自建房全部完成工程措施整治销号,26445栋C、D级自住非经营性居民自建房采取工程措施整治销号率超80%,提前时序要求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三是“全过程”监管,源头提升安全水平。对新建的限额以下农村住房,指导乡镇开展“六到场”巡查,强化竣工验收管控,落实新建农房总量20%的抽查要求。对新建的限额以上房屋,统一纳入《建筑法》管理范围,依法纳入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实施质量安全监督,强化“打非治违”,确保质量安全。在浏阳市召开全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工作现场会,明确建立统一监管模式、加大绿色农房推广、做好风貌管控“三步走”思路,探索以县区为单位,积极推广浏阳“统一审批受理、统一企业管理名录、统一标准图集、统一政府采购、统一竣工验收”“五统一”监管模式,实现从分散监管到片区打捆统管转变,全面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以省房地产平稳健康和安全运行协调小组工作机制为抓手,完善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协同、严格督导考核;做实一楼一策,出台专项借款循环使用、以存引贷等政策措施,强化资金追逃,破解风险项目融资困境、推动加快建设交付;严控预售许可和资金监管,做到“无评估不预售、有风险不预售、谁预售谁负责”,全力以赴打好“保交楼”攻坚战。截至2023年底,全省529个专项借款项目完成交付451个,交付房屋220597套、交付率92.15%,排全国第2位,在任务量较大(10万套以上)的省(区、市)中排第1位。
大力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截至2023年底,全省经营主体达712.8万户,同比增长12.2%,企业占比从24.8%提升到26.7%。一是梯次布局抓培育。推动优质经营主体“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分别建立“个转企”种子培育库、规上企业培育库、上市企业培育库,实时跟踪、动态掌握生产经营状况;出台《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若干措施》,从优化审批服务、实施税费减免、加大金融支持、提升服务质量等四个方面深入推进“个转企”,有效提升经营主体质量。全省完成“个转企”16644户。
立足地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探索经营主体培育新路径、新方法。比如,发展长沙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湘潭“青创之城”、推动岳阳“她经济”发展、推行永州“一照通”改革、扶持湘西州“旅拍”新业态,以及加力培育益阳安化黑茶、沅江芦笋、桃江竹笋、南县稻虾米等农产品特色品牌,推动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三是聚焦重点抓培育。围绕“三高一税”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大力实施单项冠军培育、中小企业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0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6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8个。十六、食品安全工作首次获评全国先进
2023年,我省12项食品安全治理举措被国务院食安委认定为创新性示范经验做法,省政府获评全国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A级等次,为2013年国家层面开展考核以来首次获得先进。一是齐抓共管格局基本形成。完善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明确省食安委28个成员单位食品安全任务分工。实施食品安全“两个责任”重大改革,市县乡村四级8.3万名干部与67.1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结对建立包保关系,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
大力整顿大米镉超标、黑茶氟超标和“辣条”防腐剂超标等顽瘴痼疾,逐步解决困扰我省多年的食品安全痛点、难点问题。建立粮食质量安全全程闭合监管机制,我省出厂大米重金属镉项目不合格率由2019年的10.2%下降至2023年的0.7%。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和校园食品、农村食品、网络食品、进口食品等攻坚行动,以点带面治理“餐桌污染”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全程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坚持源头严防,重度污染耕地全部退出水稻生产,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选育试种取得突破。坚持过程严管,实施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建成食安湖南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关键环节可视化非现场监管。坚持风险严控,省本级跟踪督办食品安全重点问题53个,查办食品安全违法案件9715起。四是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张家界市被命名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省创建成功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2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50个。全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省统计局调查显示全省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为87.78分,比2022年提高0.26分。十七、国有“三资”有效盘活
坚持上下“一盘棋”,有力有序推进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盘活收益入库超1500亿元。一是高位推动,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省委书记、省长统筹调度,靠前指挥,现场办公,以改革办法破解闲置十余年的办公区工程难题。省政府印发《全省国有“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总体工作方案》,分领域出台11个实施方案。省级层面建立省长挂帅的工作协调机制,常务副省长牵头抓总,下设行政事业、国企、自然资源和园区4个工作专班,系统推进改革,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从省直机关带头查起,在全省部署开展清查处置专项行动,通过单位自查、系统核实、中介复核,对“金木水火土数”(即: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数据)六类国有资源、五类国有资产(即: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两类国有资金(即:闲置和低效资金)进行“起底式”清查,覆盖2.7万家行政事业单位、3945家国企、139家园区,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推进产权电子化交易,实现市场主体“一次注册”、交易项目“一窗受理”、交易数据“全网共享”。三是创新机制,做实挖潜增效“大文章”。推动资源由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变,比如,郴州市“向风而行”,以300万千瓦风力资源特许经营权,引进三一集团200亿元战略投资,将闲置园区打造成风电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园,2023年新增税收近6000万元。联合审计部门对单位资金实行穿透式监管,强化绩效结果运用,加大结转结余资金清收力度,两年累计盘活存量资金200亿元。十八、财源建设实现量质齐升
实施新兴财源培育、主体财源提质等财源建设“八大攻坚”,持续巩固“部门联动、上下贯通”工作格局,圆满完成年度收入目标任务,地方收入、地方税收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非税占比较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实现量质齐升。一是加大产业财源培植力度。深入推动骨干税源企业培育计划,加强税源企业监测分析,发布纳税百强等四张税收榜单,对新晋榜单企业予以奖励。设立地勘基金,支持战略性矿产勘察,打通锂电等新能源上游供应链,培育新财源增长点。完成省级及以上园区人员经费及收入情况大摸底,推动完善更看重投入产出效益的园区综合评价体系。
按照“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的原则,激活沉寂资源、盘活沉睡资产、用活沉淀资金,相关做法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三是加大激励引导力度。继续将财源建设纳入省政府线年安排市县财源建设有关奖励资金8.2亿元,激励县市做大收入蛋糕。推进财源建设绩效管理改革,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发展前途好、财税贡献高的领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大财税联动力度。注重横向联动,推动省直其他单位参与税费精诚共治,制定税费精诚共治十条措施,全年挖潜增收超90亿元,居中部前列。注重上下贯通,组成联合调研督导组下基层、进企业、访园区,激发市县久久为功涵养财源的内生动力,2023年全省地方收入10亿元以上县市达46个。返回